中医角度浅析男性肾虚形成的原因

2014-06-17 11:52沈阳沈大医院

摘要:中医学认为,肾为五脏之一,两肾并附命门,称之为水火之脏。肾在人体是一个极其重要而具多种功能的脏器,是先天之本,生命之根,至阴之脏,属水,通于冬气,为水火之宅,内藏元阴元阳。其主要生理功能有:藏五脏六腑之精气与生殖功能的精液;主骨生髓,养脑益智;主水,司开阖而蒸化水液:为气之根而主纳气;肾气通于耳,主闻音辨声;是胃之关;与膀胱相合;其充在骨,其华在发;开窍于二阴。

关键词:肾虚;肾脏;肾气;湿邪;津液

1.人体禀赋

《灵枢·寿夭刚柔篇》曰:”人之所生也,有刚有柔,有弱有强,有短有长,有阴有阳”。这种差异性就表现为一定的体质。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多数肾炎的发生具有一定的遗传背景,基因多态性在肾炎的易感性、病因学、发病机制及病变进展中具有重要意义,这种遗传背景即中医学所认为的先天察赋。故在相同的致病因素作用下,结合不同的票赋体质,症候表现多种多样。正如《医理辑要·锦囊觉后篇》说:”要知易风为病者,表气素虚:易寒为病者,阳气素弱。易热为病者,阴气素衰;易伤食者,脾胃必亏:易劳伤者,中气必损。”

2.药毒伤肾

在肾脏病的整个病程中,患者不可避免地要接受多种药物,应重视”药毒伤肾”。《周礼。天官冢宰》记载:”医师掌医之政,聚毒药以供医事。”明代·张介宾在《类经》中说得很明白:”药以治病,因毒为能。”药毒伤肾主要包括”毒药伤肾”、”误用损肾”两方面。《儒门事亲》把药物致病称为”药邪”,药邪淤滞肾脏,耗气伤精,损伤肾络,导致肾脏功能的异常。多种抗生素、造影剂、非菌体类消炎药等对肾脏的损害有目共睹。滥用关木通、汉防己、龙胆泻肝丸等含有马兜铃酸的中药制剂引起的肾脏损害业己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错误的治疗原则亦会造成损害,如对于气阴两虚型患者,错误地运用温补肾阳之品,结果造成机体蛋白质的高分解代谢,增加肾脏的负担,加重肾损害。因此应坚决排斥”中药无毒”的错误思想,严格按照辨证论治的原则使用中药。

3.久病及肾

《景岳全书》曰:”虚邪之至,害归少阴,五脏所伤,穷必及肾。”多种外感内伤疾病,久病不愈,迁延反复,耗气伤精,伤阴损阳,伤及肾脏,导致多种肾脏疾病,特别是继发性肾脏病变。如高血压肾损害、糖尿病肾病、狼疮性肾炎、尿酸性肾病等均为原发病迁延不愈,导致的肾脏损害。肾气不足更易受传变。

4.饮食失宜

《医学入门》曰:”肾主受水谷之精而至静”,肾虚则”虚不受补”,否则”补而愈滞”,水谷精微不循常道,酿湿生疲,加速病情进展。如进食大量蛋白质饮食,肾脏不能有效地分清泌浊,含氮代谢废物形成”浊毒之邪”,积累体内,损伤肾脏,毒害机体。饮食不节常是部分肾脏疾病急性发作的诱因。

5.老弱体虚

《内经·上古天真论》云:”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搞;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八八,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则齿发去。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泻。今五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故发鬓白,身体重,行步不正,而无子耳。”年老体弱,肾气自亏,机体失养,更易感邪,或受传变。

6.标邪

6.1卫气与肾虚

卫气即《内经》所谓卫外而为固者也,《难经》名为守邪之神。人体在防御外邪侵袭的过程中卫气起到了重要作用,卫气固密,则百邪不能侵,若少有罅隙,则邪即袭之。卫气之根在肾,《内经》谓:”卫气出于下焦,常从足少阴之分,间行于脏腑者是也”。《难经》称为肾间动气,后世称为丹田真阳,即此卫气。肾气不足,卫外之功亦薄弱,易于外感六淫之邪。如《内经》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正必虚。”卫气不仅在御邪方面起重要作用,而且还具有许多功能,如”间行于五脏则五神生”、”间行于六腑则水谷化”、”出入于经络则痞寐分”等,但这一切均基于肾气的充足。肾气亏虚,则气化失常,脏腑内伤,更易感邪。

6.2湿邪与肾虚

《素问·逆调论》”肾为水脏,主津液”。在津液的代谢过程中,肾的蒸腾气化起着主宰作用。《素问·水热穴论》曰:”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湿为水邪之一,肾主水,故内湿之根在肾。《瘴疟指南》说:”湿有内外之殊。外感则入经络而流关节。内伤则由脏腑而归脾肾。”外湿与卫气密切相关,内湿的产生源于肾虚。罗东逸在《名医汇粹》中说:”肾,藏真水而行客水”,”肾气温则客水亦摄而归真水;肾气寒则真水亦从而为客水”,这里的”客水”即为内生之湿邪。肾气充足,则水湿之邪不易生产,若肾气亏虚,气化无权,则津液代谢不循常道,化为湿邪,湿邪遏滞气机,肾气更虚。热与湿密切相关,《素问·至真要大论》谓:”水液浑浊,皆属于热”,《黄帝素问宣明论方·水湿总论》有云:”凡病湿者,多自热生。”反之,湿邪更易化热,正如徐灵胎所云:”有湿则有热,虽未必尽然,但湿邪每易化热”。湿为阴,无论外感内伤,均易流注下焦,肾居下焦,故《医方考》有云:”下焦之病,责之湿热”。《杂病证治准绳》亦云:”湿气入肾,’肾主水,水流湿,从其类也”。肾脏气阴两虚,湿热胶结,由虚致实,由实致虚,虚虚实实,造成病情迁延。

6.3瘀血与肾虚

在组织学上肾小球实际上是一团毛细血管球,”久病及肾”,”久病入络”,”久病成瘀”,可见肾与”瘀”在病理上密切相关。肾中阴阳气血的不足均可导致瘀血的产生。肾气亏虚,水湿停聚,气血运行不畅,而成瘀血。肾络受损,水湿阻络,血溢脉外,”离经之血为瘀”。《内经》有云:”阳虚则寒”,”气血者,喜温而恶寒,寒凝则泣不能流”,血受寒则凝,寒凝经脉,血行不畅,寒凝成瘀。”阴虚则热”,《医林改错》云:”血受热则煎熬成块”,《金匾要略》认为:”热之所过,血为之凝滞”,”血瘀经脉,亦久而生热”,”热附血而愈觉缠绵,血得热而愈形胶固”,朱丹溪谓:”湿热熏蒸而为瘀”,即由热生瘀,阴虚致瘀。气虚亦可成瘀,正如周学海在《读医随笔》中说:”气虚不足以推血,则血必有瘀”,《医林改错》亦云:”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元气必停留而瘀”。瘀血日久,肾得不到气血濡养,可加重正虚,故《读医随笔》亦云:”脉络之中,必有推荡不尽之瘀血,若不驱除,新生之血不能流通,元气终不能复,甚有传为劳损者”。 推荐阅读--男性肾虚的十大自我检查

参考文献:

[1]沈自尹。从肾本质研究到证本质研究的思考与实践。沈阳中医药杂志,2000,(4):4

[2]李经纬,邓铁涛。中医大辞典。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904-907.

[3]师建梅,袁世宏,王米渠,等。肾虚证的流行病学研究。2006,7(3):32-33

 

——沈阳沈大医院专家撰写

相关文章: